古法造紙活樣本 石橋苗寨造紙源遠流長

發(fā)布日期:2018-09-28

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(xiāng)石橋村,一名苗族婦女在用古法工藝制作鮮花草紙。石橋村共有40多戶人家從事白皮紙生產,保留著原始的家庭作坊和全部手工制作的生產方式,工藝世代相傳。其原生態(tài)鮮花草紙以其工藝精湛、制作精美而遠銷海內外。

貴州丹寨縣南皋鄉(xiāng)石橋村,是一個深藏在苗嶺山脈雷公山腹地的小小村寨。在沒有公路的年代里,綿綿群山幾乎把這里的山寨隔絕在世界之外。如今,公路蜿蜒曲折盤山越嶺,在轉入一個大山谷時,能看到南皋河水經天然石橋依村而過,石橋村名大概就由這座天工造物的拱橋而來。

石橋寨的歷史有多長沒有史料可考,但有個曾用名,叫石橋堡,寨子不大,不足300人家,苗族占絕大部分,另外還有少數(shù)漢族等人家。全寨的住宅建筑仍以木制吊腳樓為主,依山傍水、冬無嚴寒、夏無酷暑,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(huán)境條件。沅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南皋河依村而過,清澈的河水終年不斷,為造紙生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。滿山遍野生長的構樹,又給白皮紙的生產提供了豐厚的材源。民國初年的《八寨縣志稿》上就有對縣境內構樹資源的描述:“楮,俗稱構皮麻,山谷郊野園林皆有!笨梢姷ふ晨h內構皮樹生長之廣泛。

沿著寨子里唯一的一條街道向里走,每隔不遠就有一個抄紙槽,幾十戶人家在寨子里不分季節(jié)地用祖宗留下的古老技術生產著雪白的樹皮紙張,這在造紙工業(yè)化的現(xiàn)代社會的確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。

石橋白皮紙制作工藝屬唐代造紙工藝,它是石橋苗族先民借鑒漢民族的造紙技術,利用當?shù)刎S富構皮、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制作的。寨內有一種傳說,說祖上留下來的造紙技術源于蔡倫。苗族先民曾是楚國的主體國民。蔡倫原籍東漢桂陽郡(今湖南郴州市),屬楚國,他在家鄉(xiāng)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各族民眾有所接觸,積累了民間的造紙經驗,入宮之后,與中原造紙知識技能結合,才在實踐中發(fā)明了新的造紙術。的確,用樹皮造紙早在《后漢書·蔡倫傳》中就有論述:“用樹膚、麻頭及敝布、魚網以為紙!彪y怪石橋的造紙人家有一個風俗,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。

歷史上的石橋堡何年始興造紙,也無從查考。老人們講,以前祖輩們造紙主要是供相鄰村寨自用,因地處偏僻,很少外銷。辛亥革命后,外部文化逐漸滲入山區(qū),紙的用量增大,苗家生產的紙由于質量較好有了外傳。在1934年貴陽舉行的畫紙評比中,石橋紙獲得了第二名。產品經商人購買后遠銷貴陽、遵義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更值得驕傲的是,石橋紙廠苗族師傅楊大文,于1982年3月赴加拿大多倫多科學中心《中國古代傳統(tǒng)技術展覽》會上表演造紙技藝,他表演所用的工具,現(xiàn)在還存放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科技館中。

大躍進年代,石橋造紙戶中的王氏、楊氏、劉氏等幾大家族,就有許多人被周邊興起的造紙熱聘請去當了技術指導,但由于工業(yè)化造紙技術的發(fā)展,手工造紙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,有些人也就放棄了造紙手藝另謀了他路。

王興武正忙著在大巖壁下的一座紙坊中檢查各工序的進程。這處石橋古法造紙作坊的“老窩”(舊址),陡峭的山巖恰恰就在根部向里凹進去數(shù)米,弧形的巖壁凹凸不平,鱗峋怪異,顯然是一座天然大廠房。若不修路,那南皋河豈不就在腳下。水、植物、巖洞,古人就是利用了這些物華天寶,加上人類的智慧創(chuàng)造出了深山里的奇跡.

王興武中等身材,清瘦的臉堂,衣著上和漢族沒多大區(qū)別,是石橋古法造紙復興后涌現(xiàn)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。他說自己跟著父親學做紙已有三十余年,以前作坊都在村里,搬到舊址上來是得到了縣政府的大力支持。上世紀八十年代,石橋古法造紙技術就得到政府的保護,1984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,1985年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20年后的2006年,石橋苗族古法造紙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

1996年底,一位在深圳打工的鄰家女孩給王興武寫信,說香港有客人需要定制一種做包裝用的特種花草紙,問他能不能做!盀楹尾荒茏瞿?”王興武說;ú菁埍劝灼ぜ埞に囈唵蔚枚喟。只要把山里的花花草草包進紙漿,特種花草紙就誕生了。于是香港持續(xù)不斷的訂單就跟過來了。王興武指著自己家作坊門口“石橋黔山造紙合作社”的招牌開始講述石橋手工紙的當代史。

鮮花皮紙的制作工藝說簡單也并不簡單:采集山中盛放的各種花草,制作時既不用攪拌機攪拌紙槳,也不用竹簾抄紙。而是往竹簾上放一束花澆一勺紙漿。山泉水混合草木纖維做槳,山上野花田里雜草做墨,攪、抄、沾、曬后,再吸點山里的陰風,花樣美紙就出爐了。一張張花草紙在大巖腳下晾曬,就如同一幅幅工筆畫在美術館展出。

在繼承祖先傳統(tǒng)技藝的同時,王興武創(chuàng)新制作的鮮花彩色皮紙銷到了西歐、東南亞、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(qū)。這種純天然材料的制品在追求返璞歸真的現(xiàn)代人眼里成了一種時尚。

冬季,寨子里游客很少,不時可以看到苗民挑著雪白的紙漿絲走過,農閑季節(jié)一定是抄紙的好時機,對于石橋村的造紙戶,早已沒有忙、閑季節(jié)之分了。在石橋造紙舊址參觀,可以看到所用工具與《天工開物》上的水碓圖如出一轍。再聯(lián)系到《后漢書·蔡倫傳》里的記載,專家們認定石橋寨沿用的造紙工藝是漢代到唐代這一時期的工藝,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。石橋寨就是用這古老的工藝生產出了云龍紙、皺褶紙、凹凸紙、壓平紙、草花紙、麻絲紙等六大系列六十余款的彩色手工紙。

這古老的工藝,從采集樹皮到做出紙張,約有10多道工序:削構皮麻、刮去外層曬干、水漚、漿灰、煮料、河漚、地灰蒸、漂洗、選料、碓料、袋洗等,從而使選出的樹皮料制成了棉絮狀,隨后將棉絮紙漿兌水按一定的比例添加滑藥(取山上的巖杉根或獼猴桃藤、野棉花根等制成),攪拌均勻,再經過抄紙、壓紙、曬紙、揭紙、包裝為成品。

古籍圖書修復用的“迎春苗紙”可以說是王興武開發(fā)出的尖端產品,研制期間,在技術環(huán)節(jié)和質量掌控上,他得到了貴州大學徐衡老師,中央美院兼榮寶齋教授岳黔山的鼎力相助。半年多時間的反復試制,于2008年底送至北京,經岳黔山教授推薦給國家圖書館檢驗并試用,認為產品全部合格。就此,石橋古法造紙邁上了高臺階,不僅成為國家圖書館、國家博物館指定古籍修復專用紙,還得到了國內其他博物館的青睞。

“石橋村的造紙技術從來不保密!蓖跖d武說,他從2009年就開始收徒授藝,并在此基礎上同本村多家造紙戶聯(lián)合,成立了黔山古法造紙專業(yè)合作社,山巖下的古法造紙坊,也是如今合作社的生產場地之一,最初收來的6位徒弟,可稱為“高徒”了,他們全部掌握所有古法造紙工藝流程,并成為合作社里的高級技術指導員。

在石橋寨,沿著石板路往寨子深處走,每每拐進巷道,總能見到散布在農家門前的抄紙槽和懸掛著的抄紙框,有的家庭作坊里還正在忙碌生產著,據說,村子里的造紙專業(yè)戶多達60來戶,在機械化生產的年代,這里除了部分大戶攪拌紙漿使用了電動,其它所有工序一律手工。石橋造紙全靠自然植物為原料,冬季山上植被沒有復生,不是采集材料的季節(jié),所以寨子里很少看到村民出工,也就顯得冷清。但每家造紙戶都有備料,抄紙生產流程每天都能看得到。石橋苗寨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古法造紙專業(yè)村。

如今的石橋寨早已不是單一白皮紙生產村,它的產品已經多達百種以上,只要你走進石橋寨的造紙人家,各類紙張和紙質工藝品玲瑯滿目。“變成國家非遺,入選古籍修復專用紙都不是我的終極目標,我只希望能做出日本和紙那樣水平的手工紙,讓石橋成為真正的手工紙之鄉(xiāng)”,王興武說。

聲明:該文章系轉載,登載該文章目的為更廣泛的傳遞市場信息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,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,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本站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,并不用于任何商業(yè)目的,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,如有漏登相關信息或不妥之處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。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

 


 
網友評論
 
 
南京中紙網資訊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02-2020 蘇ICP備10216876號-2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:蘇B2-20120501 
蘇公網安備 32010202010716號
視頻號
抖音